在内地建立技术培训学校的工作中,工业合作社起了领导作用,学校的课程是由他们的工程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讲授。这些学校计划给各工业部门培训工程助理人员、机械师、技术员。过去,中国工业之所以效率低、落后,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工人阶级缺少这样的培训。国内外的大学毕业生,对重新建设中国的经济,所作工作甚少。首先是没有人学技术,他们不能建立现代工业,其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受过训练的下级职员进行实际工作,正确地操作机器。众所周知,令人痛心的是浪费及机器效率低下——在陆军,在空军,在工厂,在铁路、桥梁建设中,无论什么地方都是机器和工程在起作用,工作效率的损失不亚于修理所需要的费用。
难以使人相信的是,在中国,几乎所有实际机械工作,都是由穷苦的文盲工人进行,他们除了靠天生的才能,能够获得非正式的训练和观察外,对机器一无所知。没有人告诉电工电的本性。卡车、汽车的司机,不了解发动机。铁路职工不了解机车。机器怎么能幸存下来,不可思议。然而,真奇怪,尽管他们缺少训练,他们都做得相当不错。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弥补了机械知识的不足。中国教育最感遗憾的事情之一,是完全忽略了技术人员,他们穷得上不起学。这遗憾也明显地表现在学校方面,美国不断现款捐助,支持上流阶层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进行任何实际劳动。如果来自国外的这种慷慨捐助款,有一半用来为这些急需帮助的穷孩子办技术学校,他们一定已离开学校,用他们的双手进行建设,我们今天就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进步的中国。但是部分教会学校成了赶时髦的镀金学校,他们鄙视劳动阶级,给他们赢得了“帝国主义者”的称号。
约瑟夫•培黎是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提倡教会要帮助贫穷的徒工,而不是富有官员的子弟。培黎注意到,由于享利•福特极大的帮助,最少有一百个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接受最好的美国训练,还注意到,他们回来的时候,视察员们依次把他们给了上海的徒工学校。培训学徒工也是路易•艾黎和全体“培黎工程人员”热切的希望。他们很想让培黎创建徒工学校的传统流传下来。为了帮助有前途的孩子接受工业培训,他们正在创建“纪念约瑟夫•培黎技术培训学校”。为了帮助这个学校,培黎的朋友们,基督教徒和其他人在进行资助。所要求的七万元的基金,第一次来自中国工合菲律宾协会二百五十美元,第二次来自菲律宾的妇女救亡协会三十万五千元。
弗兰克•莱姆自愿担任学校的主管人,该校在江西南方有一个分校,另一个分校在西北,由吴氏负责。江西的场地已购置,那里的课程很快就开始。课程为两年,六个月在课堂,六个月在实地劳动,交替进行。为前两年所要求的七万元花完之后,要求能够自力更生。穷孩子长到二十岁左右,将从孤儿院或其它地方招收入学。两年后,他们就能够以工程助理、机械师等身份在工合里参加工作。在呼吁给学校帮助时,艾黎写道:“我们将教给他们彻底的合作精神,这种精神非常好,确实极其需要。它将把我们的合作社无止境地传递下去,因为它的创建就是正确的。”
技术教育另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是“小鬼国防工程合作技术学校”,与游击区第一补给站的陕北保育小学相衔接。它是西北国际中心先锋队的一个分校,是用菲律宾捐助的二千四百四十七点六九美元开办的,尽管要求五千元的基金,保证维持两年,第一期选了五十名十二至十八岁的最聪明的孤儿小鬼。为车间买了价值五千美元的机械,国外回来了五个学工的学生,自愿当教师。两年的时间,要把学生培养成化工助理、机械师还有工合的领导人员。学生们半天在课堂,半天在车间。每个学生每月花费十八元,因为这个地区的物价很高。这里面包括伙食、服装和住宿,他们住在山坡的窑洞里。
该校的原有的基金,是通过美国一位福利工作者寄出的邮单得到的,在她的“亲爱的朋友遍天下”邮单上,她呼吁了五百人捐助。“小鬼”意思是“little ghosts”或者“little devils”,是中国常用来称呼无家可归的孩子的,通常指孤儿,他们把自己归属于游击队或者在前线流浪。旅游者经常谈起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为部队和游击队充当信息传递员、饲养员、水夫、号手、伙夫。他们中的数百人活跃在战区,在战斗中,他们连一个硬币也得不到。
在成都,帮助这些小鬼的组织成立了。成都的教堂工人、基督教徒、大学教授筹集了九千元冬装基金,由基督教安德普·罗伊基金会作主席。因为缺少棉衣,许多孩子死于肺炎或者冻坏了手脚。用成都的钱,工业合作社给他们提供了羊皮手套(值十个美分),半毛毛毯(值四十美分),布鞋(值二十美分)等等。一件棉冬衣大约两个美元。一件毛衣大约一个美元就能织好。
长久解决没完没了的战争中中国孤儿问题的希望所在,就是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工业方面给他们工作做。这样,他们才能挣钱养活自己,成为有用的公民,而不会成为对社会潜在的威胁。可悲的是,他们大多数因冻饿而死,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帮助他们。其余一些孤儿,被卖到农场当奴隶,或者落入日本人手里,因为儿童奴隶还没有在中国废除。日本人把大量孤儿送回日本做家庭苦工,以弥补他们的劳力短缺。
这些技术学校和计划要办的学校,急需要工业生产方面的各种教科书——化学制革、黄麻和亚麻纺织、制糖、车间实践,只说这几种。老师翻译英语书并在课堂上使用。如果资金可以得到,所有的工合小学及孤儿院能够设立一般技术训练。1939年,菲律宾科学所,作为赠送,给西南技术处送了四十三套技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