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会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名家专栏> 况鹰的专栏
观察中国抗战的西方视野、记录工合运动的珍贵史料 ——评《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书
时间:2019-07-11 15:15:29    来源:作者:况鹰         分享到:

  由乔治·何克著、尚亚宁、朱雁芳译的《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书于2016年出版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路易·艾黎、抗战工合运动及工合山丹培黎学校历史的研究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期盼已久的书,认为这是一本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好书。

  

  一、翻译出版为中国抗战而牺牲的国际友人的这部作品很有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乔治·何克(1915—1945),是一位亲身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并牺牲在中国的国际友人。他1915年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后就跟随其姨妈(英国著名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周游世界,1938年2月来到中国,在亲眼目睹了被日本人占领的上海以及战乱中国的悲惨景象后,他决定“我不能丢下这些人们”,很快就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抗战初期,何克是亲身经历保卫大武汉战役的为数不多的西方记者之一,是最早到延安和晋察冀采访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少数西方记者之一。1939年9月,在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的路易·艾黎推荐下,何克参加了中国工合运动。中国工合运动是一场经济领域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一场发展中国内地乡村工业的社会进步运动。何克先后担任了中国工合协会西北办事处秘书和视察员、工合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和工合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长等职。并于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病故于丝绸之路上的小城山丹,年仅30岁。《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就是何克在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秘、视察员和工合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期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部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抗战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1945年曾在美英等国出版发行。但可惜在中国一直没有出版。这次中国两位学者能在中国翻译出版何克在七十多年前撰写的记录中国抗战的作品,是很有意义。这是中国教育学术界对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点赞何克和工合双石铺培黎学校的积极回应,是中英人民友谊长存的象征,也是对中国年青一代进行抗战精神教育的一份好教材。感谢尚亚宁、朱雁芳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这是一部以西方视野观察记录中国抗战的的好书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战胜外来入侵之敌的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抗战的胜利,是无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支援合作的结果。抗战期间,一大批国际友人不仅亲身参加了这场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战争,有的甚至为此牺牲了宝贵生命,何克就是其中一员。何克出身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强烈反战的和平主义者背景。来到中国以后,他很快又熟悉了中文和中国文化。何克在华八年期间(1938年2月至1945年7月),先后担任过英国《曼彻斯特卫报》临时通讯员和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中国工合西北办事处秘书兼视察员、西北工合双石铺培黎学校和山丹培黎学校校长。他对当时日军占领的中国上海、抗战临时首都武汉、抗战中流砥柱领导的延安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山西和大后方的陕西、甘肃等地以及抗战时期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都有亲身接触和相当深入的了解。他与国共两党不同层次的人士有着广泛接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变化有着深刻了解,是四十年代闻名中外的工合培黎学校的奠基人和领导者。良好的教育背景、西方媒体的职业熏陶、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特殊经历,使得何克观察和记录中国抗战、中国社会的立场比较中立客观,思想比较深刻进步,文字也比较流畅耐读。因此,何克的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具有一定的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价值,是研究中国抗战历史和四十年代中国中西部地区社会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三、这是一部反映抗战工合运动历史珍贵史料的好书


  1938年3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夫妇和上海工部局工业社会问题专家路易·艾黎等三位国际友人在一起讨论上海沦陷以后的严峻形势,他们形成一项建议:中国应尽快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用这种方式支援抗战、救济难民、发展内地乡村工业。并给这项建议起了一个好记易懂的名字。“工合”既是工业合作社的简称,也是“共同工作”的意思。4月, 由十一位国际友人、中共秘密党员、进步民主人士组成的“中国工业合作社设计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不久,由艾黎等人起草的“工合”运动计划获得设计委员会通过。该计划提出组织动员流落后方的熟练工人,采取小工业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在后方乡村生产各种急需的军需民用轻工产品。即支援前方抗日,又救济难民改善后方民生,还发展内地乡村工业。工合计划很快得到了宋庆龄和国共两党高层大力支持。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宣告成立,抗战“工合”运动正式拉开序幕。为了筹集海外资金,争取美英等国支持,1939年6月,宋庆龄等人又在香港成立了工合国际委员会,并在美英等国陆续建立了援助中国抗战“工合”运动的民间促进组织。抗战工合运动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得到了美英等国朝野人士的同情与支持。罗斯福总统夫人还担任了美国援助中国工合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工合运动已成为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1941年底,是抗战“工合”运动的高峰期,工合组织在全国设有七个地区办事处,八十三个地方事务所,“工作范围包括陕、甘、川、康、苏、赣、闽、粤、湘、桂、滇、黔、浙、皖、鄂及晋豫等十八个省份,成立工业合作社约二千余家,社员总数达三万多人,直接间接被动员的人数不下十五万余人。全国社员已缴股金共一百三十五万,贷款总额共一千二百五十余万元,每月平均生产量约达两千万元,产品种类约百十余种。


  抗战“工合”运动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为中国抗战胜利和战后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一、争取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人力财力支持;二、增加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物资基础;三、扩大了后方难民和贫困农民就业,改善了民生;四、利用合法地位和独立渠道,把海外筹集的资金物资直接分配到延安等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压力;五、在中国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了乡村工业,培养了工业技术人才,传播了现代文明,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1949年以后,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抗战中国工合运动的成果并不多。在这种背景下,曾参加工合运动的何克在四十年代撰写的这本书更显得弥足珍贵。何克这本书的内容是从1939年3、4月何克离开北京途径华北晋察冀边区到陕西宝鸡工合西北办事处开始,到1942年底他在工合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当校长期间亲力亲为的事情,里面有大量中国工合运动基层情况及工合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细节的描写。阅读这本书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历史感,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抗战工合那艰苦的岁月。这本书为我们深入研究抗战工合运动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怀念和感谢年轻有为的国际友人何克先生,他不仅在艰苦的中国抗战期间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为工合运动和工合培黎工艺学校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来这些非常珍贵的抗战史料。

  

  四、这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中西部地区社情民意的好书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基本国情之一。何克四十年代在宝鸡西北工合办事处工作时期,曾经走遍了西北工合办事处管辖的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几个省份,接触了西北各界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到了大量中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在这本书里,何克有大量关于中西部省份风土人情和社情民意的记述,读来挺有意思的。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四十年代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社情民意,感受到中西部地区发展变化的烙印。


  五、这部译作翻译质量准确严谨


  尚亚宁、朱雁芳两位译者是年轻学者,翻译一部七十年前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应该有一定难度。可是我阅读以后感觉,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比较好,译者在翻译中准确表达了原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准确表达了原作者热爱中国人民和投身于抗战工合运动的崇高精神。书中的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翻译的都比较准确严谨。整本书的文字也很流畅自然,可读性比较强,有一定的吸引力。说明两位学者为了翻译好七十年前撰写的这本书,确实下了很多功夫。

  

  作者简介:况鹰,六十三岁,大学文化,已退休。现主要从事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及他发起的抗战工合运动及创办的工合山丹培黎学校历史研究。是中国工合协会工合研究院、甘肃兰州城市学院艾黎研究中心、甘肃山丹艾黎纪念馆特邀研究员。曾在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纪念艾黎有关会议和新西兰纪念艾黎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做过学术发言。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