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会会员登录会员注册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工合文化> 工合研究
简述抗战时期的连城“工合”运动
时间:2019-07-30 18:41:57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1991年01期 作者:李元健         分享到:

为支援前方抗战,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在武汉成立。从此,中国“工合”组织成了一支支援抗战的独特的经济力量。1939年5月,东南“工合”办事处主任路易·艾黎亲临福建组建“工合”事务所,在长汀、永安、南平、浦城、连城等5个县先后发展了“工合”组织。

1939年夏东南“工合”(辖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办事处主任路易·艾黎率黄子明、黄文炜、石代遵、蔡醒华等工程师、技师由长汀来到连城姑田等地视察了造纸情况,随后便开始了筹备连城“工合”工作。初时由长汀“工合”事务所兼理,连城作为它的一个分支机构,并于1939年8月选派了项信熹等参加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工合讲习班”首期学习。毕业后项信熹回到连城开展“工合”工作,发展有纸业合作社8个。

“工合”组织成立不久,中共党组织为争取更多的国际舆论同情和经济援助,选派了一批中共党员加入“工合”组织,同时争取更多的军需民用物资支援前线。1939年,中共党员毕平非受组织指派,参加了“工合”组织,1943年3月,他被任命为福建省“工合”视导并负责筹备连城“工合”事务所的工作。10月10日,中国“工合”东南区连城事务所在连城县姑田区中堡村后龙山下的“德昭寺”正式成立。主任毕平非(兼),指导员许静(中共党员)、吴知因(女,中共党员),工程师陈绍平(台湾籍),办事员张锡英(女,中共党员),会计员袁昌硕,出纳员张国治,技术员陈绍文、张伯桂、技工卢汝椿等人。成立当天,毕平非亲自用深蓝色的原料在“工合”地址围墙上刷写“以工救国”四个醒目大字。随后即在造纸工人中发展了姑田上堡的桑太生、中堡的江衍祯、下堡的童庆炎等10余人加入了“工合“。为充实党在工人中的力量,不久又调入杨学修、陈文全、孙以平等,他们以“生产自救”的合作方针,积极发展“工合”事业,使连城“工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他们重新组织起10多个造纸合作社、一个造纸实验工厂和连城“工合”联合社,此外,还在将乐办起一个试点社。至1945年度,全县成立合作杜127个,社员人数11551人,股数81550个,股金达77万元。它为连城纸业的复苏及更好地支援前方抗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连城“工合”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他(她)们以“工合”这一合法组织为掩护体,针对抗战时期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出了很大努力,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良造纸技术。连城姑田原生产的纸大都透水强,毕平非、许静等地下党员来后,便对其进行改良,加入些明矾液和石粉,用松香碱制成胶液,这样制出来的纸就不渗不透了。被改良出的纸有仿道林纸(印书用)、201、202、203(均不透水)……,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技术革新,兴办造纸实验工厂,设立造纸示范工厂,并采用机器设备,实行造纸技术改造,还利用各地捐物资金建立了纸张化验室,经不断的努力,连城“工合”适时地“解决了毗邻永安(战时福建省会)各出版杜、印刷所、报馆等单位的用纸困难。”并且“连城”工合都以优质的纸张支持出版社出版进步书籍、刊物。”当时在重庆的郭沫若看到他译著的《浮士德》和《少年维持之烦恼》二书时,称赞东南出版社的书纸很好。

在改良造纸的同时,他们还在原料的采用上改变了以往不科学的方法,采取“大年生产,小年不砍,留种繁殖,促进生产”的原料采用办法,以增加竹林资源。这是“工合”纸业生产的一大改进。

2. 在纸张销路方面,连城“工合”的工作人员还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派了许静等人到重庆、长乐、南平、永安等地成立“连城工合办事处”,自行运销、开辟了许多新市场,并把这些地方作为销纸的中转站。这一办法,为当时的纸张外销起到了很大作用,促进了连城土纸的大量发展。这里仅以仿道林纸为例,1943年试制成功时,销量仅375担,到1944年,销量猛增至2640担(每担纸2000张)。

3. 培养造纸人才。为进一步提高纸的质量,毕平非等人于1944年在姑田正式成立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当时福建仅二所,另一所在福州)。学校开设一个造纸专业班,招有学员56人,教师20余人。还规定了初中毕业的学3年,小学毕业的学6年。第二年另开设3个班(陶瓷、土木工程、化工)共有学员200多人。1948年底,学校搬迁至厦门禾山。

4. 地下党员毕平非、许静、吴知因、张锡英、杨学修等人以“工合”的合法地位,活动于国民党内部和广大工人中间,在广大造纸工人中宣传进步思想、传播进步文化、帮助工人成立“姑田造纸业同业工会”和“纸炮业工会”等,以扩大党的有生力量。

在积极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中,毕平非等人还发动广大造纸工人向国民党连城县政府“提出因物价暴涨等因素,要求由原来每担纸工资国币五千元增加至壹万元,以安定工人生活。连城县长签下迅令,要纸商业依数弥补。”

1945年7月,国民党制造了“永安大狱”事件,逮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连城“工合”事务所主任毕平非、杨学修等被捕。从此,连城“工合”活动暂告一段落。1946年3月,“工合”东南区办事处决定调整各地机构,“连城、永安、将乐合并于连城事务所,所设连城姑田。”主任沈尉平(后由廖衡量胜代理)。直至1948年底因纸市低落等因,连城“工合”活动被迫告停。

连城“工合”运动不仅把处于奄奄一息的连城经济拯救过来,发展了生产,而且使党的活动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广泛地开展起来。连城地方党组织自1929年红四军入闽以来,一直活动于广大的农村。从毕平非等同志来连城组建起“工合”以后,他们以进步文化人士的面貌出现于群众之中,使党的工作不仅在农村,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也蓬勃地开展起来,扩大了工作战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注释:

①《抗战时期的福建“工合”》长汀县委党史办

② 王毅林《从永安东南出版社到厦门东方出版社的回顾》

③ 邓家焕《抗战时期的永安“工合”》

④ 摘自连城县民国档案 箱100卷49

⑤ 东南工合通讯新八·九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